作家沈从文曾说:“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,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。” 余华老师在创作《偶然事件》时,同样陷入了对人与人、人与现实关系的深度思索。 他敏锐地察觉到,“世间看似偶然的一切,背后都藏着必然的前提,世界永恒不变的规律,正是它赋予人与自然的命运。” 图片 初读《偶然事件》,我一度感觉相对吃力。或许是对于故事中的暴力、死亡、情欲等情节的抗拒、不接纳;也或许是自己的认知及理解能力还不够。我感觉自己的目光在文字间艰难挪移,那些分明都认识的字眼,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之后,变得晦涩难懂起来,但内心又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好奇,想要读下去。 潜意识告诉自己,阅读可以是一种学习,也可以是一种消遣,但仅仅停留在那些自以为能读懂的书本间,终究是狭隘的,就好像人不能一直选择走好走的路,做容易的事。 在自己的“舒适区”待久了,便会对不适的刺激格外敏感、本能排斥。可如果一直沉溺于舒适与容易,长此以往,就如同“温水煮青蛙”,看似安逸,实则是一场缓慢的消亡。 而那些艰难的路、棘手的事,只要勇敢探索,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。 若人生缺少主动探索、解决问题、创造发现的勇气,命运或许就会跟我们开起玩笑,许多偶然,也终将化作必然。 余华说: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,就能改变我们什么样的命运。” 在不断深入阅读《偶然事件》的过程中,我尝试着去接纳不适,去克服压抑感,去理解那些尚未被文字完全表达出来的部分。 我想到了贯穿他作品的“命运”二字。这简单的两个字,具体对应到每个个体身上,则是沉重的。 我们身在命运里,但我们不能完全看透命运,即便倾尽全力,也只能看见冰山一角。 《偶然事件》收录了《偶然事件》《世事如烟》《难逃劫数》《战栗》四篇小说。 图片 其中,《偶然事件》以陈河这位下岗工人与江飘这位中产知识分子的阶级对立为缩影,深刻映射出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强烈冲击。 陈河因国企改制,失去了稳定的工作,陷入经济困顿与尊严丧失的双重焦虑之中。而江飘所代表的 “新富阶层”,尽管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,却深陷道德失序与精神虚无的危机。 这种“穷者物质崩塌,富者精神崩塌”的困境,淋漓尽致地揭示了阶层流动停滞所引发的群体性身份焦虑。物质崇拜已然成为新阶层的身份认证工具,而旧体制曾给予的安全感则分崩离析。 故事中的咖啡馆凶杀案、书信推理等情节,都在无声地揭示着 “偶然是必然的显性表达”这一深刻命题。陈河与江飘的相遇,看似是偶然的邂逅,实则是社会转型期人性异化,如婚姻背叛、身份焦虑等因素驱动下的必然结果,最终导向了宿命般的暴力闭环。 余华说:“人生的选择看似偶然,实则是性格、心智与本能共同书写的必然轨迹”。 命运源于种种选择的交织,而当时只道是寻常。 图片 书中借助碎片化叙事,赋予了命运以“量子化”特质,让命运如同量子叠加态一般神秘。人物的每个选择,仿佛衍生出无数个“平行宇宙”,但最终都会坍缩为唯一的现实。就像江飘的死亡,看似偶然,又恰如宿命般的必然。 这似乎在暗示着: “自由意志是伪命题,人类在命运轨道中的挣扎,如同薛定谔的猫”,具有一定荒诞性,充满哲学意味。 可人类对自由意志的捍卫,从古至今,从未止息。 陈河曾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掌控命运,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自我救赎尝试。余华借此深刻探讨了 “人能否在荒诞中创造意义” 这一终极命题。而小说结尾处咖啡馆再次发生凶杀的暴力轮回,更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生存寓言,隐喻着人类对抗命运的永恒困境。 法国作家加缪曾对这一困境给出答案—— “重要的不是治愈,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”。 西西弗斯一次次将巨石推上山,明知道石头会滚落下去,他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坚持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推巨石上山。 如果命运如此戏弄你,你是否还会选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? 《世事如烟》以更冷峻的笔触,编织出一张笼罩在市井之中的命运大之网。算命先生、弃婴、赌徒……这些边缘人物的命运在混沌中交织,他们的每一次抉择,都像是被无形的手牵引着,走向注定的结局。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因果逻辑,只有命运的无常与荒诞在字里行间肆意蔓延,但读来却令人唏嘘,在命运的巨轮碾压下,个体实在是渺小又无力。 《难逃劫数》里,几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,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悲剧,看似自由的选择,实则早已被性格的缺陷、欲望的驱使所框定。他们在爱情与欲望的泥沼中挣扎,越陷越深,最终难逃劫数。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极致展现,让我们看到,命运的必然,不仅源于外界环境,更深深植根于我们自身的人性之中。 《战栗》则将视角转向了精神世界的困境,主人公在道德与欲望、理性与疯狂之间的摇摆,何尝不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缩影?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迷茫、困惑,在无数个选择的岔路口徘徊时,是否也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“偶然事件”,而这些偶然,又将如何导向必然的结局? 图片 回到现实,我们或许无法像西西弗斯那样,以一种悲壮的姿态直面命运。但在《偶然事件》的字里行间,我们能找到另一种力量——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,依然拥有热爱生活的勇气。 困境会限制人,也会激发人的潜能,在困境中有选择地塑造自己,重新审视生活,就能找到新的人生方向。 余华老师的作品,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了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复杂,也照见了我们自己。 纵然人生充满了偶然与必然,命运无常,世事如烟,但在这看似既定的轨迹中,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,遵从自己的本心,活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姿态。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,仍能在有限的选择中,为自己的人生,赋予新的意义。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运呢! 文/素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